跳出伪舒适圈的第一步:用Todo清单制作自己的计划表

一提到舒适圈,往往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。

“一直待在舒适圈,人就是这么废掉的。”

“舒适圈有我擅长和喜欢的东西,为什么要跳?”

辩证看待“舒适圈”

舒适圈这个东西,需要我们辩证看待。

百度百科上,舒适圈的定义是这样的:形容所有人都生活在一个无形的圈子里,在圈内有自己熟悉的环境,与认识的人相处,所有的一切都是可掌控的,所以我们感到很轻松、很自在。

按照这个解释,待在舒适圈再好不过,熟悉的环境、熟悉的人、擅长的事,以往形成的观念和能力足以帮我们对付难题,也有挑战,但并不需要付出特别大的时间精力来应对,可能也忙碌,但不用面对未知的焦虑。可以说是达到了人生中的稳定状态。

这样的舒适圈,是真·舒适圈。到达这一阶段已是不容易,为什么要跳出来呢?

一味劝人跳出舒适圈很没道理,这不是在贩卖焦虑吗?

然而,网络上劝人跳出舒适圈的呼声为什么这么高呢?

一部分原因是,一些身处舒适圈的人,并不是真的“舒适”。

这样的例子并不罕见。

小明,在校大学生。平常除了上课、参加活动,其余时间在寝室里看小说、看漫画、追综艺。小明的生活很安逸,绝对处在舒适圈中,但她十分焦虑,一边觉得要学点什么,一边抑制不住玩的冲动。

这就是典型的身体舒适、心理焦虑,可以称为伪·舒适圈。身处伪·舒适圈中,表面的舒适让人渐渐丧失了提升自我的动力,面临风险时,往往没有足够的应对能力和解决措施。小A这样的群体都想要跳出舒适圈,但缺乏足够的动力或者方法。 所以说,我们要辩证地看待舒适圈。它不是一个非跳不可、非留不可的地方,是否要跳,需要理性分析。

怎么跳出伪舒适圈
  • 原则

先建立跳出舒适圈的原则:不过于冒险,不过于舒适,是一个长期的过程。

有一个概念叫做“最佳焦虑”,它是一种“有建设性的、让我们充满创造力的不适”。处在最佳焦虑的状态称为“最佳表现区”,焦虑过大的状态称为危险区。

选择跳出舒适区时,我们要有跳出去的意志力和行动,但也不能急于求成,过于焦虑,这样反而效果不佳。

  • 方法
  1. 认识自己和外界

认识自己:从知识和技能、通用能力、性格特质等方面认识自己,分析自身优势和劣势,以及兴趣所在。最终找到待改进的点、可以进一步发挥的优势,以及自己需要培养的能力。

认识外界:哪些领域适合自己?哪些领域有发展空间?以自己现在的能力,能否承担跳出舒适圈的风险。

2. 确定目标和动机

明确的目标,强烈的动机更有可能让人坚持下来。

是否是一个好的目标,我们可以通过SMART法则来判断,即:具体、可测量、可做到、有相关性、有时限。

分析自身的情况,这五个维度满足得越多,实现的可能性越大。

当然,一个庞大的目标可能并不满足这五个点, 那么我们就需要将其细分成阶段性的目标。

3. 制定详细计划

将大的目标拆解成阶段性的目标,再落到每一天的安排上。

随着计划进行,我们需要查漏补缺、及时调整。

最后,总结一下。

辩证看待舒适圈,处在真舒适圈里,不要被外界的舆论影响,“跳出舒适圈”并不一定是正确的观念;处在伪舒适圈里,请客观认识自己和外界,确定目标和具体计划,有走出伪舒适圈的勇气和毅力,行动起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