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学习与生活中,有哪些对效率影响深远的坏习惯?

两年来专注计划与行动,并在计划与行动中反思。从一些我曾切实走过的弯路和误区入手,分享几条我对计划与行动之间关系的看法。只提坏习惯怎么能行呢?我会给出我的解决措施。

误区1. 疏忽于精力的规划和管控,总认为规划时间就能解决问题。

任务规划不代表把总任务除以天数,然后按小时“分配”好就完事了。同样两小时的任务,每个人在每件任务上耗费的精力是不同的。在初期可以记录做完不同种类任务的感受,来判断自己在每一类任务上消耗的精力情况,日后通过这个来给自己安排任务。很多时候其实你缺的不是时间,是在时间段上认真做事的精力。

误区2. 认为计划制定了就必须执行,完成不了任务上的每一项就很失落。

我们要明确的是,我们的思维和外在的环境都是运动着的。我们在制定计划时对任务本身、外部环境的观察以及我们自己的状况认识程度都是有限的,当我们在完成任务的时候发现了问题,要对原计划进行大胆的修改、剔除、更新。说一句比较尖锐的实话,不顾环境变化的“不忘初心”有时候可能只是一种愚忠。

误区3. 不懂就问是个好习惯

从小我们就被告知,不懂一定要赶紧问,这是一个好习惯。懂得请教这件事本身是值得肯定的,但是这个大多数人对这个“不懂”的线定的太低了。多思考,多搜索,打扰别人的时间来解决你的问题,有时候只是一种不自知的自私。碰到问题不懂得思考,就永远学不会主动思考。做英语阅读理解也是这样的,遇到不认识的词赶紧查然后认真的标注在卷子上,又有多少人能回头再记呢?先联系语境猜测最后再查单词,考场上你可不能不会就查。

转载一张图:《群体提问的艺术》

误区4. 喜欢统计自己花在每件事上的时间,试图告诉自己努力过了。

一万小时定律是一种观察结论,但不应该当作目标。不否定很多人确实可以在时间利用上达成比较高的效率,但可惜的是这种能力并不是所有人都具备的。在这种前提下,时间会麻痹我们对努力的认知。“努力”二字是由“奴+力+力”构成的,力量有余,思想不足。每个班学习最好的,往往不是班里最努力的那个。认清一件事情并投入身心的去做,是一件行为成熟的表现,但不是一件值得炫耀的资本。

作者:求学时
链接:https://www.zhihu.com/question/43161389/answer/646124541
来源:知乎
著作权归作者所有。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,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