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从一个空有上进心的人,变成行动上的巨人?

大一的时候,想在一个月内考过四级,结果到了大二才超过及格线10分考过。

大二的时候,想努力学习拿到国家奖学金,结果那年三科都60分擦边球。

大三的时候,离校创业说要做出伟大的产品,结果连毕设答辩都差点没过。

观察我的同龄人,发现大家都大抵如此。

在一些特殊的时间节点里,比如跨年夜,比如新学期第一天,开诚布公地昭示出自己热血的上进心,又在之后不长不短的时间磨砺中钝化,最后连打脸的疼都感觉不到了。

在我也无比自然地加入这种作秀大潮两三年后,我突然意识到这样太可怕了。

为什么我要这样不停的给自己希望又再亲自去践踏它?

而很多人,都在毫无违和感的承受着这种痛苦,因为早就忘了自己当初设定过的目标和感受,以至于无法接收现状的反差带给人的不适和揪心。

如果你也不想成为这样浑浑噩噩的人,我希望你可以静下心来看一下这篇回答,我也用了很多方法,看了很多书,实践了许多次,终于总结出了一套我的心得,相信一定能帮到你。

首先我要挑个刺,【如何从一个空有上进心的人,变成行动上的巨人?】这个问题提得也太容易被打脸了。

你真的相信这种跃迁式,火箭式的进步,是能够通过这个问题就能实现的吗?

在我还是个空有上进心的人时,我的野心并不是“成为一个行动的巨人”,而仅仅是“成为一个更好一点的自己”就够了。

所以这也是我想说的第一点:

千万不要有结果导向思维。

回想一下你的计划,它是不是长这样的:

夏天到来之前我要减肥 20 斤(好像真快到了);
我要在这个学期学会一门外语;
大学毕业之前我要谈一场甜甜的恋爱;
……

这种设定目标、并时刻把注意力集中在达到目标的过程,就叫做结果导向(Result-oriented)。

设定目标当然没有错,目标匹配你的上进心嘛—— 但往往也正可能是这一点,让你的行动力经常半途折损。

为什么呢?原因非常简单:

过于追求结果导向,会时刻让你把目光聚焦到结果上,只看到结果与现状的差距 —— 而这其实就是在不断的劝退你啊。

开始健身,想练出身人鱼线马甲线,感觉身材好了生活才会开心,但坚持锻炼了两天就想把健身教练拉黑,气自己三分钟热度。

开始学习英语,想着精通一门外语不仅可以出国自由行还能上推特认识帅气老外,结果几个月过去了单词还只记得abandon,气自己三分钟热度x2。

开始读书,想做一个像我一样(划掉)充满知识的人,天文地理无所不谈,结果要么浮躁地看不进书,要么看了跟没看一样,气自己三分钟热度x3。

问题的关键在哪?是三分钟热度吗?是你没行动力吗?

不是。

关键在于,你没法从自己当下所做的事中,获得足够的愉悦、活力和成就感。你只想着要完成什么,却不能去享受当下,感受内在的充实感与自己的进步。

因此无论你做什么事,你最终都会觉得乏味、无趣。基于目标的失败,你甚至还会感到挫败,自我否定,觉得自己自制力差,行动力差,根本不适合做这个。

只在乎结果的行动是痛苦的,所以,我们才需要去「坚持」—— 我们还给这种强迫自己忍受痛苦的行为起了个比较好听的名字:「自律」。

然而,这只是那些「做不到自律的人」对「感觉不到自己自律的人」的一种错觉罢了。

我们可以有远大的目标,我们也会希望能够从一个“空有上进心的人”变成“行动的巨人”,但,不要只想着这个目标。

我们想要改变自己,是为了从中获得提升,成为更好的自己,而不是为了完成任务和目标。

哪怕你没有在早上六点准时早起,但你比以前10点才起早起了一个小时也是进步啊。

哪怕你这个学期没有学会一门外语,但你背了1000个单词也是进步啊。

哪怕最后你没有变成50m级的巨人,但变成3m级,5m级的巨人也是一种进步啊。

将「结果导向」转换为「过程导向」,去享受自己慢慢改变的过程,从这个过程里小小的进步中不断肯定自己获得正反馈,而非让自己去「忍受」「坚持」,这样你的行动力才能经久不衰。

记住,一定不该是人去适应目标,而是目标去适应人。

所以,也教给你两个我亲身验证有效的办法:

1、每晚睡前写感恩日记

我在每晚睡前都会复盘一遍自己今天的日程,除了感恩那些今天对我好的人、事、物以外,我还会着重感恩一下自己

什么鸡毛蒜皮的事都可以拿来感恩,比如我就写过“今天吃完饭我主动把碗刷了”“今天比平时提早了半小时上床”等等。

哲学家说:“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”,记录意味着观察、自省和鼓励,记录下你自己微小的进步,不知不觉,你发现自己就已经坚持了很久。

当然为了让我对每天写日记充满期待和增加我对这件事的喜欢,我还去找了很多小清新、可爱的手账素材哈哈,如果你也想让写日记这件事充满仪式感,让自己喜欢上记录,可以关注我的公众号【拾柴院】,就能拿到我整理的一堆手账素材啦~拾柴院为你提供的学习资料

2、给自己设置小奖励

正反馈这种东西真的太重要了,它可以不断哄着我们的大脑,让我们不断肯定自己,激励自己。所以,时不时的给自己一些小奖励也是很管用的。

你可以每天拿出一张便签纸,一张写上你的物质欲望(比如买一件喜欢的衣服、吃一顿芝士年糕火锅等),另一张写上你给自己设定的小目标(比如今天十点钟上床睡觉、做事时坚持3个小时不玩手机等)

像我是个酒鬼,每个星期如果我回顾自己完成了周目标时,我就会给自己买一瓶喜欢的酒,然后喝到微醺倒头就睡到第二天中午哈哈。

那么心态的问题说完了,再来分享一下行动上的小技巧。

其实改变自己当下的状态,本质上是一个培养新习惯的过程,用好的新习惯,替代差的旧习惯。这个旧习惯你用得越久,反而就越不能着急去强行扭转它。

拿我自己来说吧,前一阵子习惯熬夜到凌晨两点半睡了,在发现自己黑眼圈太重时当天我十点就上床了,你猜怎么着?我十一点半好不容易睡着,一点又醒了,结果又死活睡不着了,于是那天我直接通了个宵。

所以,循序渐进,慢慢来很重要……

后来我也用了两个方法,慢慢养成了我每天六点半起床跑步,写作时心无旁骛的习惯,最后我跑过了两场马拉松,也在知乎开通了自己的盐选专栏。

再坚持一下,离行动就只差一点点啦:

1、把步骤最小化

养成习惯是一个很庞大的事情,学会让自己适应改变的节奏真的很重要。我明白大家想要改变的决心,我也经常痛定思痛,巴不得原地脱胎换骨,但我多次的失败经验告诉我:真的急不得。

就假如你如果是一个平时没有学习习惯,没事就只刷剧不看书的人,那一定!一定不要在下定决心后,就逼自己一学习就必须每天六小时,一个星期就看完一本书,这绝对只会让你更恶心学习。

行为科学家 BJ Fogg 提出过:要想培养成一个习惯,最好的方式,就是从最简单、毫不费力的步骤开始 —— 他把这称为「Tiny habit」,也可以叫它「微习惯」

那么,什么样的行为才算是 tiny habit 呢?

有三项准则:

1)每天至少1次,也只需要1次。

2)每次不超过30秒。

3)你可以毫不费力地开始它。

是不是听上去非常简单?也就是说,如果你今天起想要健身,那就先睡前做5个俯卧撑。如果你想要学习一门外语,那就先每天只背5个单词。

这个行为非常微小,小到不可能失败。

哈哈,不用着急这种像指甲盖大小的动作无法给你带来什么改变,它其实赢在了大脑的“作弊机制”上。

认知科学认为,很多时候,我们并非「天然」擅长一样东西,而是因为我们在做一样东西的过程中,感受到了正面的反馈和乐趣,更加愿意去练习它,所以才会变得擅长。

大脑就是很像小孩子的,它不喜欢你跟它对着干,它吃惯了零食不爱吃青菜,那就先奖励他吃一碗青菜给一颗糖,而不是把零食统统没收,激起它的逆反心理,让你在养成习惯的过程中一直只感觉到痛苦。

哪怕你现在觉得只做这些小事没什么用,但相信我,只要先保证你去做了—— 体验到自己的自主性,感受到自己的适应和成果,那么早晚你会不满足于只做这些,从而去主动做更多。

更重要的在于,这个过程是自然而然、发自内心的,没有任何人强迫你,包括你自己。也正是因为这种愉悦感,使得「习惯」能够真正建立起来,成为习惯。

利用微习惯做事,你会收获巨大的惊喜。在完成你的微目标之后,你很可能会继续完成“额外环节”。(斯蒂芬·盖斯——《微习惯》)

我特地找好了《微习惯》的电子书,很薄的一本,大概花一下午就能看完,但是其中的习惯养成方式保证能让你受益十年,关注我的公众号【拾柴院】就能找到这本电子书啦,你可以放在手机里慢慢看,每天看十分钟。拾柴院为你提供的学习资料

所以,现在起马上把你的目标拆解成符合上面那三个原则的小日常,然后先坚持做一星期吧。效果一定会超出你的想象。

2、无本之木

开头我提到了“打脸很疼”,讲真,没有人喜欢被打脸的感觉,之所以很多人不知不觉放弃了自己的计划,其实都是因为「忘记了」

我之前在每天晚上睡前都会给第二天的自己立很多flag,什么明天要写一篇文章啊,学两个小时的python啊,早起晨跑啊……

结果第二天直接睡到十一点,起来玩会手机,吃个午饭,刷会剧,回回微信又该吃晚饭了,吃完洗了个澡打会游戏又十点了,直到睡前安详的闭上眼,才似曾相识这个场景:卧槽,我是不是今天又没学习?

不是我懒也不是没动力,是我真忘了……你懂我的意思吧?

无本之木的意思,就是指没有根的树。如果我们给自己设立的目标都扎根不稳,那肯定是没办法在行动上开花结果的……

而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也很简单,你可以——

1、把第二天要做的事记在便签里,再设置个定时提醒。

2、写在便利贴上直接贴在床头,第二天一睁眼就能看见。

嘛,不过想起来是一回事,啥时候去做又是一回事了……

所以这里再教给大家一个更加好用,更加能够激发你马上去行动的方法——

以50%旧换50%新。

这个方法的意思是:把一半的新习惯放在一半的旧习惯后面。

习惯是很难一下子就扭转过来的,我们没办法马上就兼容一个新的东西,所以我们要把新习惯放在旧习惯后面,慢慢让自己感觉他俩是一伙的。

就像你的老朋友带了一个新朋友来,虽然一开始还有点别扭,但至少是你死党领过来的,还是得给点面子先好好相处一下的。

教你一个以旧换新的万能句式:「一……就……」——“我一经历A事,就去做B事。”

比如:「我一从床上爬起来,就摸过床头的书看十页」「我一打开朋友圈,就去学习半小时」,这个行为的意义在于将新习惯和线索进行挂钩,慢慢用新习惯代替旧习惯,并逐步将旧习惯「挤走」。

(怎么有点像男朋友甩了我和我闺蜜在一起了的感觉……)

很多人的误区,都是喜欢用时间来建立习惯,比如「我今天要背100个单词」「我今晚上要读50页书」……

但是,这个习惯并没有和你当前的任何生活场景挂钩,所以才很难成为让你去行动的线索,除非你每隔一分钟就碎碎念一次“我今天要背单词我今晚上要读书……”,不然你很容易就会把这事忘掉。

所以「一……就……」的句式,就是在不断调教(划掉)调试大脑的反应,进而强化你想起并行动的动机。

分享几个我的以旧换新句式:

我早上一睁开眼睛(旧),就摸过床头的单词本背30个单词(新)。
我一开始刷微博(旧),就关掉手机去写完今天的文章,写完再刷(新)。
我晚上一躺在床上(旧),就在脑子里先复盘一遍我今天有进步的事(新)

真的巨好用,但前期一定要先多暗示自己几次,可以借助便利贴、备忘录、闹钟等工具提醒自己,等过几天养成习惯后就可以靠条件反射来约束自己去行动啦。


呼,写了一个下午,终于写完这篇回答了。

如果是以前的我,很可能就只会把这个问题放进草稿箱想着「有空再来答」,然后又瞬间遗忘掉。

但我明白,这样的“拖延上进心”,是永远无法让我成为“行动的巨人”的。

我现在也并不着急什么时候自己才能成为行动的巨人,我每天都能感受到自己在进步,在变得更主动一点,相比急于求成,我更相信锲而不舍。

我们已经不是童年那个时间的富翁,总是能胡乱挥霍,无限拖延,仿佛时间一直都使不尽。

所以从现在开始,做有用的事,说有底的话,睡安稳的觉,把时间用在琐碎的进步上,而不是一直都在开始。

作者:柴桑
链接:https://www.zhihu.com/question/33453309/answer/1041418741
来源:知乎
著作权归作者所有。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,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。